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京企外遷不如轉型南投汽車貸款大園汽車貸款新北樹林房貸

記者觀察本報記者童彤近日,搭乘社會各界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討論的順風車,一則“京企外遷遇冷”的消息也引來不少關註。雖是老話重說,但也再次觸痛瞭大氣污染日益嚴重、霧霾治理更趨嚴峻的背景下,區域一體化背後的那根尷尬神經。有媒體稍早前報道稱,北京第一批外遷公司有207傢,主要涉及化工、傢具制造、建材、服裝紡織、鑄造等門類,外遷名單目前已經下發到天津、河北等地。據記者瞭解,京津冀一體化後,北京產業外遷方案大方向既定為“挪工業、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資源”。對於企業外遷的對接流程,該報道指出,先由北京提供外遷企業名單,再由天津、河北等地在名單中甄選。如果對接意向確定,由當地政府部門和北京市發改委完成對接。但有意對接相關企業的津冀地方政府至今仍未出現。在如今生態環保要求被擺在越發重要位置的發展大環境下,承接前述這類“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產業,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當前看,料難有地方政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為之。產業轉移,是指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具體而言,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佈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盡管產業轉移對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區域間經濟關系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但這都是建立在忽略生態環保要求前提之下的表述。對於“三高一低”產業而言,無論是企業自主選擇外遷,還是市場環境如生產要素價格上漲等因素倒逼企業選擇外遷,其在給遷入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稅收的同時,都會或多或少地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一並引入遷入地。這一點,已有前車之鑒可供參考。在我國較早自然出現產業轉移的長三角地區,同樣身不由己地沿著“污染—治理—反思”的產業轉移道路前行。在早期的產業轉移中,包括鋼鐵、石化等重化工產業也都無一例外地選擇向中西部地區深入。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環保意識提升,重化工產業轉移已經難覓承接地,但即便如此,已經在中西部地區落地的“三高一低”產業還是讓原本山清水凈的中西部地區遭遇瞭霧霾侵襲。在記者看來,對於原本就屬於大氣污染“重災區”的京津冀而言,區域內“三高一低”產業要想在治理霧霾和兼顧經濟發展中選擇一條適宜的發展路徑,一味外遷絕非上策,而出路也早就明晰,即所謂“外遷不如轉型”。盡管這一道理人盡皆知,但為何企業明知此路可為而不走?即便是北京的“三高一低”產業,也非要在明知無人願接、無人敢接的前提下,依舊列明外遷企業的名單?其背後,傳遞著一個事實:轉型的難度遠比外遷污染企業大得多。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北京為應對日趨惡化的環境污染難題而提出的目標。據記者瞭解,北京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現狀、任務、目標、措施提出瞭具體要求,並決定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其中,擬在2015年前調整、退出鑄造、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眼下,留給政府和企業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換句話說,已經沒有時間留給這些企業選擇如何轉型發展,外遷看似是唯一出路。但必須提醒的是,與區域一體化一樣,污染的擴散同樣在向區域一體化發展。這就意味著,無論北京將前述“三高一低”產業轉移到津冀何地,未來可能帶來的區域內污染物,都未必減少。而政府選擇外遷企業的唯一好處是,有助於遷出地完成污染物控制年度考核目標,姑且不論此做法是否可取,單就國傢對地方政府的污染物控制年度考核而言,也難有地方政府願意在自己的評價天平上多擔一份污染砝碼。總而言之,兼顧環保和發展,依舊“遷”不如“轉”,地方政府和企業都不妨真正塌下心來,少考慮短期經濟利益,多顧及長遠發展;少擔心近期考核目標,多憂慮長久生存大計。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4-09/16375774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stronri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